地 址:湖南省醴陵市
电 话:0793-986498
网址:wanzhou.invoox.com
邮 箱:dadongqu3500@126.com
原标题 :全球还有 29亿人 ,全球没上过网 ?
马斯克的亿人“星链”已经成了满天星 ,中国版的没上啥时候来?
文|实习生 翟芳雪 《财经》记者 李皙 寅
编辑|李皙寅
不明飞行物出现 ?三体人真的入侵地球了?
近期,杭州市淳安县当地有人在夜里目击了不明飞行物,过网22颗连成一线,全球从深山一侧天边飞来,亿人缓慢飞入夜空正中央后从前往后逐一消失 。没上
消息引起了公众议论的过网热潮 。有网友认为那是全球无人机群 ,也有人说是亿人马斯克星链。有网友科普 :“星链是没上低轨,视频中的过网情况是发射上去的星链卫星没有散开的状态,就是全球一条线 。”
在众说纷纭之际 ,亿人天文部门的没上专家一锤定音 :确实是星链。
啥是星链、有啥用?卫星那么贵,为啥要用ta上网?全球都在抢夺卫星站位,为什么 ?中国的星链进展如何?
图源/IC
还有29亿人没法上网,卫星互联网来帮忙?
互联网上有个梗——面对那种说话非常老土 ,跟不上时代的人,都说“你是火星人?”“村里刚通网吧 !”这一戏谑的调侃已有二十余年,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土 。但事实上 ,还有三分之一地球人生活在没有网络的地区 。
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移动网络、光纤宽带都属于地面骨干网络传输的范畴 。但全球有超过70%的地理空间,达不到铺设传统地面骨干网络的条件 ,比如海洋 、沙漠、偏僻的山区等 。
那就让这些地区永久失联吗?科研考察也好 、应急救援也好,我们非常需要这些地区的实时数据传入网络,以便于在有需要的时候及时作出反应。
联合国数据显示 ,全世界仍有29亿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占全球总人口的37%。“数字遗民”的数量过于庞大了 ,要实现“全球互联”的美好畅想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既然地面不行 ,那就把目光转向天上 。
于是人们把卫星作为移动基站发射到太空,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从而让那些地理条件受限的地区和人有了更多的触网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卫星互联网”。
在军事 、航空等传统功用之外,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是不可小觑的 。卫星互联网既是发展6G网络 、实现全球网络海陆空360°覆盖的先锋之一 ,也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加速器。
车联网是其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例如车驶离地面网络覆盖范围时 ,需要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和远程信息处理 。再比如日常使用的车载娱乐也需要使用卫星互联网 。
美国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太空:投资“终极疆域”》报告称,预计到2040年 ,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预计卫星互联网将占市场增长的50% ,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将达到70%。
图源/IC
可军可民 ,各方开启抢位赛
接入互联网的卫星中,既有高轨道卫星 ,也有低轨道卫星。而其中,低地球轨道凭借绕行周期短 、近地面等特点,能够做到数据的快速获取和传输 ,成为各国发射卫星的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低地球轨道不是机器猫的口袋,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 。这么一块“金蛋糕” ,该怎么分呢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的竞争方式来获取。说白了 ,就是先到先得。
也就是说,卫星制造和发射越快越多,在卫星互联网这一块就越有话语权,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可观 。因此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背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制定了“星链”计划。
SpaceX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 ,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 ,这些卫星分别位于距离地面340千米、550千米和1150千米的轨道上(均是低轨道),在全球提供互联网服务。2019年10月,美国FCC代表SpaceX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申请 ,将星链系统卫星总数提升至41927颗。
要知道,低地球轨道最多容纳6万颗卫星,马斯克要占4万颗 ,这相当于目前世界各国在轨工作卫星总数的20倍 。如果马斯克的4万颗星链部署完成,那么轨道资源基本被SpaceX及其背后的美国完全占据 。
欧洲对“星链”计划早有异议。欧洲航天局(ESA)总干事阿施巴赫警告 :“马斯克一个人拥有世界上一半的现役卫星 ,在太空经济领域形成垄断 ,但各国监管机构却未能及时采取措施”。
中国“星网”计划
近年来 ,中国也在发展自己的“星链” 。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围 ,明确了建设卫星互联网的重大战略意义。
2020年9月 ,中国以“GW”公司名义向ITU提交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并将它们逐渐构建成一张星网。中国计划发射卫星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2021年4月26日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成立 ,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被外界誉为中国版“星链”。未来,中国星网公司将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带头人”。
除了具有统筹性质的“星网”计划,中国的卫星互联网规划中还有在地方落地的产业集群计划——G60。G60星链属于民用卫星 ,落户上海松江,远期规划发射1000颗卫星,单星发射成本预期将下降35%,这意味着卫星产业实现商业化 。
2023年7月9日19时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版星链低轨通信星座在现实中落地,并且会以正向加速度开始组建。
卫星互联网具有极高的门槛,拿卫星互联网的产业链来讲 ,一共有卫星制造、卫星发射 、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四个分支 。
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处于产业链上游 ,技术壁垒极高 ,基本由“国家队”引领 。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卫星运营,因牌照壁垒高,民营企业也难以入局 。只有同处中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包容度较高,各类企业百花齐放 。
如果说中国星网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国家队”的主教练 ,那么中国卫星一定是一个能力超绝的主力队员 。中国卫星的全称是“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控股 ,是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的龙头 。
在宇航制造领域 ,中国卫星成功开发了CAST10 、CAST20、CAST2000 、CAST3000、CAST4000等多个具有国内领先 、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卫星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观测、环境与灾害监测 、对地遥感、立体测绘 、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 ,现已成功发射了近180余颗小卫星及微小卫星 。
除了在卫星互联网制造领域独领风骚 ,中国卫星在北斗导航、航母、军工 、大飞机、无人机等领域都立下过汗马功劳 。截至7月21日,中国卫星的总市值为333.23亿元。
前段时间 ,中国卫星将与中国卫通合并的消息甚嚣尘上,投资者对消息的真实性、合并的流程和时间、合并后的更名等方面积极求证,然而很快中国卫通就站出来辟谣了。能与卫星制造“顶流”中国卫星传出合作的消息,这中国卫通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国卫通是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 ,第二挣钱的分支卫星运营的龙头企业 ,同期总市值为754.48亿元 ,在同行业中断层第一,第二名就是中国卫星 。
中国卫通全称为“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 ,是我国境内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被列为国家一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 ,也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国家队”的又一主力队员。
作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中国卫通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 、通信 、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 。
中国卫通目前运营管理着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 ,资源覆盖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 、南亚 、中东 、欧洲 、非洲等地区 。
图源/IC
民间力量正兴起
2023年,或是全球商业航天爆发元年。
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预测 ,2023年至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也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 ,只有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源,如资金、技术、场所等,群策群力 ,我们才有希望做出便宜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家航天的发展。
一条航天产业链 ,从上游研制 、发射,到下游运营 、应用 ,由许许多多环节共同构成。位于上游的制造环节,可分为卫星总体制造和卫星配套制造 ,发射环节可分为火箭总体制造、火箭配套制造 、卫星发射服务等,产业链下游又可细分为通信 、导航 、遥感应用等 。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 。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事业发展,一条更开放、更多元、更市场化的商业航天发展之路 ,正逐渐越发清晰 。
由于显而易见的因素 ,“天文数字”一般的市场规模背后 ,是极高的行业门槛 ,别的不说 ,投资规模就堪称巨大 。
但对于卫星互联网企业来说,熬过高投资 ,就是回报高光。以美国“星链”为例,截至2022年12月 ,“星链”已有超过100万用户,按100美元服务月费计算 ,一年营收超10亿美元。
有机构估算,星链目前发射的所有卫星成本是6亿美元 ,也就是说 ,运营不到一年即可覆盖成本,开始进入“高回报”阶段 。而马斯克在某次采访中曾表示 ,星链建成后,预计每年收入可达300亿美元。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最后组网完成后将达到42000颗卫星 ,如果中国也按照这个数量发射卫星,中国卫星相关的整个市场规模可能会到万亿以上 ,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如同马斯克造车又造星,中国民营汽车巨头吉利控股集团在2022年6月2日,宣布成功发射星座01组9颗卫星 。此次发射的卫星除用于构建连接太空与地面车辆的高精度导航系统外 ,还将用在自动驾驶 、无人机和物流领域。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为自主设计和制造 。吉利计划在2025年底前共发射72颗卫星,服务范围覆盖中国和整个亚太地区,而最终星座将由240颗卫星组成。
此次发射卫星后 ,吉利成为第二家能协同联合太空业务的大型汽车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其工业化造卫星的能力,2021年9月,位于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制造基地建成 ,并完成首颗试产星下线,目前通过创新量产AIT模式,工厂研制周期大幅缩短,已经实现日产一颗卫星,而且生产成本下降45%左右 。类似这样的举措,搭配切实的消费需求 ,让市场化的钥匙转动了航天商业化的齿轮。
身处元年的商业航天恰如萌芽,有了真实的市场需求 、有了实在的政策扶持,需要走上一条正确的路 ,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 。
责编 | 周瑾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 ,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